您的位置:首页 / 贴吧 / 老三届与知青

  • #宁远城事#老三届与知青

    2018/10/19 09:34:52 发布1048 浏览0 回复0 点赞
五月花号
管理
工作人员

帖子:524

精华:6

注册:2017/03/21 12:33:02

本文在网络上收集、整理而成,意在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老三届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当时在中学的初、高中学生因文革造成在学校的堆积,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中学生同年毕业的奇景,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危机。因此老三届离校后基本都当了知青,并且将此前以农场(含兵团)模式为主的上山下乡改变为以插队模式为主。


老三届大都出生在共和国创立前后,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反右、大跃进、庐山会议、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中苏论战和文化大革命。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发展与挫折并存,光明与黑暗并存,进步与专制并存的特殊时期。老三届的青少年阶段处在中国社会矛盾突出,党内斗争异常的历史阶段,也是新中国二十世纪罕见的阶级斗争暴风骤雨年代。


老三届简介


当时,该学期的课程除1966年毕业年级外并未学完,停课直到1968年底,接着几乎是一刀切全部下农村插队。有地区土政策,初中67届和68届有少部分在68年底得分配继续升了高中,不过,并非按学习成绩优劣,而是按家庭出身是所谓“红五类”为升学标准。后来他们高中毕业后全部直接分配进单位,免了当知青。他们是老三届里极少数的另类,在那个凡事要论阶级出身的年头里,出身所谓“黑五类”的,在面临升学,招工等人生重大抉择时,甚至串联,参加红卫兵活动等,都处于受歧视的下等公民地位。


停课两年半多的时间中,全国学校处于瘫痪状态,所有大中院校该毕业的未获毕业,仍在母校滞留。老三届中学生毕业之前的时间日后均计学龄,算毕业,而毕业之后耽误的时间即便非个人原因,却既无学龄也无工龄、农龄。而同期的大学、中专毕业生则统统计算了连续工龄。也就是说,全国的老三届当中,66届因此白白耽误了两年左右,67届白白耽误了一年左右。


老高二


1948年前、后出生,1964年进高中,1967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实际读了二年高中,加停课,高中阶段共在校四年多。优势和劣势与老高三差不多。


老高一


1949年前、后出生,与共和国同龄,1965年进高中,1968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实际读了一年高中,加停课,高中阶段共在校三年多。恢复高考后仍有实力,年龄在招工条件上也优于上两届。


老初三


1950年前、后出生,1963年进初中,1966年应届初中毕业生,读完三年初中,升高中成梦。加停课,初中阶段共在校五年多。恢复高考后仍有实力,因考题难度偏浅,招工年龄条件也优于上几届。


老初二


1951年前、后出生,1964年进初中,1967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实际读了初中二年,加停课,初中阶段共在校四年多。恢复高考后,赴考相当吃力的一届,但仍有希望。招工年龄条件优于上几届。


老初一


1952年前、后出生,1965年进初中,1968年应届初中毕业生,实际读了初中一年,加停课,初中阶段共在校三年多。恢复高考后,是在高考门外望洋兴叹的一届。20世纪八十年代,国家给因文革而耽误学业太惨的几届“半文盲”补课充电,就是从老初一这届开始,往下推几届。老三届毕业生,听从党和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指示,出校后绝大部分都到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去了。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为自愿从城市去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从城市下放到农村或兵团务农及开发保卫边疆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当时,美术家朱宣咸1958年创作的作品《知识青年出工去》,就非常典型生动地记录了北大荒农垦在那个特定时代知识青年的画面。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其中引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共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到1976年连毛泽东也感觉到知识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决定对这个问题重新做考虑。但到这时为止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毛泽东的逝世使知识青年问题暂时被搁置。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央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央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万至1800万之间。


早期知青


自1955年报载河南省郏县大李庄乡的一批中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60年,知识青年下乡处于试验阶段,规模很小。那时候的知青基本是指原为农村户口毕业后又回到农村,称之为“早期知青”,或者称“返乡知识青年”,“早期知青”也有城市批量有组织的支边知青。


前老三届


196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以后,中央成立了“知识青年下乡指导小组”和安置办,各地区也成立了安置知青下乡的专门办事机构。在此之前,已经有六一、六三年两届人数比较集中的毕业生奔赴农场农村,连同后来的六五届下乡知青,被称之为“前老三届”上山下乡知青。


其他


“老三届”(1966-1968年),“新五届”(1969-1973年),以及“后五届”(1974-1978年)知青。


知青返城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为了得到一张病退证明,他们服用麻黄素、升压灵来制造高血压,喝10%高效麻醉药制造“心力衰竭”,喝农药制造“胃痉挛”,喝墨水制造“胃穿孔”———不惜一切,只为回家。


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但是仍有大量知青滞留在下乡地或者故乡城市以外的第三地。而知识青年的子女最多只可以有一个人迁回父母所在的故乡城市,而且有年龄及婚否的限制。


三不满意


关于中国内地的知青运动,邓小平在1978年曾说,国家花了三百个亿 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据说李先念还加了一个不满意,叫国家不满意。1981年10月,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起草了一份《二十五年来知青工作的回顾与总结》对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起因、发展、失误、教训等若干重大问题给出了基本看法。


第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五十年代根据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就业难的国情提出来的,是我们党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次大试验。


第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来是一个就业问题,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当成政治运动去搞,指导思想偏了,工作上有严重失误,至此历时25年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无声无息中画上了句号。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加载中...
    分享到: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