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贴吧 / 宁远县平田古代四大家族“史记”

  • #宁远城事#宁远县平田古代四大家族“史记”

    2018/11/09 20:17:00 发布2125 浏览0 回复0 点赞
五月花号
管理
工作人员

帖子:524

精华:6

注册:2017/03/21 12:33:02

5.jpg


平田大宅门——诚正堂


自始祖庆崇公宋绍定元年(1228年)为避烽火由江西迁宁远,到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世祖恺善、恺贤、恺述三兄弟弃早禾田旧地居住平田,结束了长达170余年的游历居住史。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到清中晚期平田已经是当时湘南名村望族,达3000人之众,士农工商各类人才如雨后春笋般百花齐放,人才辈出。凡经过平田的大小官员,无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表对平田之敬重。


平田位于永州大道之要冲,明清宁远西乡政府机构常设地。到清代中晚期建筑规模已经很宏大了,前贤们讲究太极八卦阴阳、天地人和,规划得很好,全是青石古巷、四通八达、条条相通、犹如迷宫,陌生人进了很难走出去。龙溪河村前蜿蜒流淌、石桥古井,私塾书院、庙宇庵堂,上铺街、中铺街、下铺街更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日夜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四知堂”、”九馀堂”、”康吉堂”、”保少堂”等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兴建起来的。下面摘取维谷老叔编写的《诚正堂》,本人稍加整理来讲述一下“诚正堂”的沧海桑田。


“诚正堂”近祖为登万公次子上承公,登万公古稀之年再喜得一子。上承公比叔父世铣公小29岁,比侄孙宗佶公长2岁,宛如天之骄子受登万公溺爱至极,其兄上授更是视弟如孙,常怀抱胸前逗趣,全家安享天伦之乐。上承公长大成人后,世铣公根据上授公的遗嘱分给了大量的家产和良田,登万公家族分堂为,“鸿恩堂”、“鸿寿堂”、“康吉堂”、“诚正堂”。

上承公生一子世銮,世銮生五子,长子宗瑞,五子宗修,二、三、四子均早亡,宗瑞又生纪笏、纪节、纪筠三子,宗修生八子,四子纪策、六子纪笙、七子纪笈,长、次、季、五、八子均早亡,“诚正堂”上、世、宗、纪字辈大多英年早逝;女辈们大多比较长寿,很多都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受过一定教育,把家族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诚正堂”以世銮公为开堂祖,经过两三代人的经营,到解放前,已经成为平田村的第一大财主,有良田八百亩,上至石头岭,下至礼仕湾,均有良田,该堂所收租谷达一千担以上,富甲一方,是湘南少有的大财主之一。


“诚正堂”有两座大宅院。旧宅占地面积为2800平方米,合4.2亩,兴建于清朝末年。宅院宽敞明亮、朴实大方,有外大门及门楼,有正堂屋及四个大房间,有一个客厅,厅内有四个大房间,还有下人住房、厨房、仓库、储藏室。另有一个大花园及一个大卫生间,除了大花园外,其余的房屋均租给了长工居住,该宅院共有八个大天井。新宅兴建于民国初年,该宅占地面积为6300平方米,合9.5亩。


“诚正堂”的诚一号和城二号为诚五号的叔伯辈。该两家均已家道中落,无力兴建豪宅,只兴建了两座中等宅院,占地面积只占“诚正堂”总宅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这三宅基地,均由诚五号兴建了豪宅。诚一号、诚二号两宅共有六个大天井,四个小天井。诚一号、诚二号虽然家道中落,但这两家很发人,儿孙满堂,这两家的后辈人勤学苦读,家教良好,故其子女欧阳振诚、欧阳德芳、欧阳德星均为国家干部。其余的子孙均各有所长,有行医者、有大学生、有教师、有务工。即使务农的子孙亦有技能,且能发家致富。


诚五号是大富豪,诚五号兴建的豪宅闻名遐迩。这座大宅院豪华、雄伟、美观、大方、宽敞、明亮,地面全由青石条、青石板铺就,堂房由四方青砖铺就,房间地面均由红漆木板铺就。该宅院有八个大天井、十个小天井。该宅兴建于民国初年,占地面积为6300平方米,合9.5亩。


诚五号的豪宅外大门和门楼气势恢宏。外大门由两个标致灵秀的丫环看守,大乞丐来了,每人发1升米,小乞丐来了每人发一简米。外大门进去是一个大天井,大天井的左侧有一座三间堂是厨房,厨房高大洁净,锅灶齐全,由高级厨娘经管。大天井的右侧是大祭堂,大祭堂安放着祖宗牌位,吊有四盏玻璃照面的走马灯,走马灯一点燃,八仙就自动旋转起来,令人惊叹。祭堂内有八仙桌椅和高级瓷瓶、屏风。祭堂前有一个金鱼池,池边摆了八盆高级盆景。祭堂内有四个大房间,由主人居住。祭堂上去就是一个豪华的客厅。客厅内挂满了名人字画。客厅内有四个布置华的房间。这四个房间由客人和本家读书学子居住。客厅上去是一个储藏室,室内藏着珍贵衣料及瓷器及家具和食品。


外大门进去的大天井正面进去又是一个四方形大天井,大天井上去就是正大门和门楼。门楼高大、华丽、有气派,大门坎两边各有一个雕花圆鼓形石墩。闪光的油漆正大门上彩会着两个大门神,右边大门门神是尉迟公,左边大门门神是徐茂公。进了门楼经过一个长方形大天井就是正堂屋,正堂屋有四个布置豪华的大房间,由“诚正堂”的老寿星五奶奶居住,另还住着三个儿媳妇,正堂屋安有高级雕花家厢,家厢牌子均由洒金红漆木反书写,还有一个雕凿精美的烧纸神坛,正堂屋的闺楼的花窗,红格门极其精致美观,四个布置华贵的房间由“诚正堂”的当家主人满姑和另外三位大小姐居住。


“诚正堂”旧宅的大花园名贵树木和花草满园,一年四季均有鲜花盛开,还种了橙树、桃树、葡萄,花园由专人耕作保管。还有两个大厢房,由管帐先生和裁缝师傅及长工、丫环居住。大厢房共有八个房间。“诚正堂”的大卫间分两男厕和女厕,卫生、干净、无气味,有专人清扫、杀虫、喷洒药水和香水。此外还有大粮仓。该仓可储藏十万斤粮食。仓内干净无鼠虫。有专人清扫、杀虫、翻晒粮食。解放前“诚正堂”富甲一方。


新中国成立后,“诚正堂”逐渐衰落,尤其是“破四旧”、“文革”平田几乎所有精湛建筑遭遇毁灭性破坏,“诚正堂”也不例外。但“诚正堂”后辈人为人正直、开朗、本分守纪、虚心求学,励精图治、勤劳肯干。其孙辈有欧阳振砥及其子女均为国家干部,其孙女欧阳宝琴为白衣战士,奋斗在医疗战线下,其子女均为国家干部。其孙女欧阳宝季的三个儿子,均为大学生和留学生。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诚正堂”的后人们一定会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平田官宦世家——欧阳振声家族


欧阳振声家族系奇勷公后泒,以逢魁公,登万公,上授公,泽闿公,宗洁公,振声公,维一公等为代表。其家族世代为官,人才济济。上榜理由——华兴会、同盟会革命先行者之一欧阳振声打响了反帝反封建救国图强的第一枪。


杨逢魁:岁贡生,定家规十六条,其后人恪守家规,开创了平田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时代。其鸿寿堂、鸿恩堂、康吉堂、诚正堂等均出自此家族。逢魁公重视教育,并通过修族谱的方式为平田龙溪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登万:岁贡生,教子有方,参与续修族谱为平田文化振兴与传承做出了一定贡献。

 

杨上授,嘉庆丙子(1816)科优贡,兵部员外郞,坐办车驾司、职方司,掌管汉本房事务,任则例馆纂修。道光癸未(1823)科武会试提调官,戊子(1828)以道员分发四川,历任建昌上南兵备道、成绵龙茂兵备道,摄理叙州府知府。诰授奉直大夫、中宪大夫,咸丰元年诰授通奉大夫。累官至兵部侍郞。和从兄杨上荣第一次提出恢复欧阳姓氏。著有《叱录驭》、《屹雪即叙》。


杨世铣:郡优廪生。道光壬辰(1832),逆猺赵金龙滋事,圃勇堵剿,议叙军功六品衔。(1834)甲午科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与曾国藩同庚世交。(1836)丙申恩科挑取国史馆誊录,戊戌(1838)考取景山官学之汉教习。甲辰(1844)大挑一等,更姓名欧阳泽闿,分发山东总理谳局,历任清平、汶上、夏津知县,封奉政大夫。咸丰壬子(1852),任山东乡试内帘官,癸丑(1853)引疾回籍。乙卯(1855)督办永桂团防,己未(1859)至辛酉(1861),管理广西、湖南两省捐务,兼监运使司副使衔,以子宗佶官员外郎封朝议大夫而晋中议大夫,以弟俪珍(世钰)官湖北候补道加三级貤封通奉大夫。泽闿擅长诗歌,书画精湛,著有《石汸诗抄》、《宁远县志》八卷、《潜园诗略》、《石汸诗话》、《醯醢杂录》、《宦游过来话》、《医俗药言》、《字体存正》、《馀馀杂录》等。


 杨宗佶:同治壬戌(1862)恩科顺天乡试第一百二十三名举人,以员外郎签分户部广东司兼云南、陕西司行走,历派充则例馆纂修、军需局帮办、铜局捐收坐办、八旗现审处事务,(1863)癸亥科武会试受卷官,(1864)甲子科顺天乡试内帘收掌官,恭送〔文宗显皇帝孝德显皇后〕梓宫奉安,随护东陵,加一级随带,又陪祭东陵,加一级。江南克复,直隶肃清,以军需局襄办有年,先后保加二级,钦命随同驻津,验收江浙海运米石事,竣择尤奏奖,奉旨赏加道衔,即以郎中升用。同治六年(1867),呈请本族复姓欧阳,恩准。光绪乙亥(1875),贵州疏驿案内保,以知府本班前补用,分发广东。诰封中议大夫。累官至户部侍郞。


欧阳振声:宗佶孙也,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中华民国国会议员,历任农商次长,军务院出任秘书长兼财政次长,中华民国湖南第一任民选议长等职。获一等嘉禾章,二等文虎章各一枚。 1925年曾积极参与营救刘少奇的活动。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他避居上海租界。以后,常住北京西山、江西庐山等地,闭门礼佛。1931年病逝于上海。其后人分居在上海、郴州、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等地。 


欧阳维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任测量总局上校编辑官、黄河监修监防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处少将副处长, 


平田文化教育世家——杨季鸾家族


杨季鸾家族系岁贡生棲凤公后泒,以逢年,之泗,季鸾、象绳兄弟,宗恕为代表。其家族人才辈出,文采斐然,历代重视教育,后人多为文化、教育巨匠。上榜理由——以永州濂溪书院主讲、清代著名诗人杨季鸾,宁远崇正书院山长、晚清著名诗人象绳、宗恕爷孙为代表的教育巨匠堪称中华教育史上三颗璀璨夺目的巨星。


杨逢年:字惺齐,诗人,乾隆六年选拔贡生,乾隆八年朝考一等,礼部札送国子监肄业,乾隆九年考授直隶州州判,在籍候选,后改教职,乾隆四十二年任辰州府永綏学教谕。工诗文、善书画,有诗词传世。


杨之泗:岁贡生,用书画有名湘南,据县志记载发现秦陵古城遗迹并第一个提出保护研究之人,绘制了遗迹地图。晚益好金石学,著有《殖学斋印谱》,其部分录入《湖湘篆刻》。


杨季鸾:字紫卿,号琴麓。监生,御赐“孝廉方正”,授翰林院侍诏。清代著名诗人。与魏源、杨性农、邹汉勋、刘蓉、何绍基并称为“湖南六名士”。他出生世代书香之家,修躯广颡,天生敏慧,14岁所作《雨后村庄晚步》就有相当造诣,15岁所作《山行晓发》和《春日杂咏》十二首,更使他诗声闻于远近,因腿疾口雌而弃科举。


19岁外出游历,北历燕赵、南浔湖广,东浮吴越、西抵巴蜀,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与当时李星源、何绍基、邓显鹤等诸名流交游。为道光、咸丰年间最为诗云名家之一,著有《春星阁诗钞》两部,两江总督陶澍亲自作序。


道光三十年(1850),结束二十四载游历生涯,从成都归寓永州,主讲濂溪书院。知府黄文琛专为他在书院东侧修建清课草堂。供其读书和休息,他教书之佘,还抽空重刻《柳河东集》和《雪矾丛稿》。1856年逝世,好友何绍基为他写了一副晚联:“要什么功名,一个太学生,能使公卿推国士;亦无多著作,两卷《春星阁》,长留宇宙作诗人”,或许是对此一生最精要的概略吧。


杨象绳:字正桥,号鹄臣,季鸾弟也,兄弟俩苦读祖父辈所藏书,闻见益广,不屑屑于章句帖括间,尤好为诗歌,相唱答无虚日,象绳为春草诗,季鸾和之,时年十五,词旨妍畼,一时尽传诵之,及季鸾游北平,以二人所作投右江吴嵩梁、李宗瀚,皆大赏异拟之机云,由是诗名满京国矣。象绳自年十七補学官弟子员,历九试不得举,主讲崇正书院十二年,年八十卒,有《萝墨齐诗钞》。


杨宗恕:字心如,象绳孙也,四岁,父指楹帖教之,越日辄能覆诵,称神童。十四府试冠其曹,旋補博士弟子员。光緒(1897)丁酉科拔贡,是岁乡试中式举人,以拣选知县分发湖北司献夏口,听署宜城县知县。宗恕少时,居知县沈孟南幕中,从之历湘潭,武冈,善化,零陵诸县习知吏事。及为政,廉平不苛,政成而讼理。遭母丧去官,民走送塞途,衖家居以缮性厲行自勖,题楼曰:“惺巢”。所居斋曰:“瞬存息養之軒”。主讲崇正书院,严学规,增膏火,旬日一会讲,反复於義利之辨,作《交警铎言》、《秀才说》以示诸生,一时知名之士多出其门。


平田文韬武略兼才艺世家——杨宗稷家族


杨宗稷家族系恩贡生登霖公后泒,以上珍,世倬、世任叔侄,宗稷、宗彩兄弟为代表,其家族人才众多,文韬武略艺术人才全面。上榜理由——在琴学方面的成就,一代古琴宗师杨宗稷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杨世任:字子重,祖登霖恩贡生,父上珍增贡生。世任亦增贡生,弃举业,走粤西,入蒋益澧军中,战于平原,复平乐城,旋克贵县。巡抚刘长佑檄署贵县,未上官,降寇王某以其兄伏法在叛,益澧急檄世任相机理之,因单骑入贼营,喻利害,皆俯首听命。到官,流离载道,急发仓储赈之。调知永福县,积牍盈数尺,并悉心推鞫成信谳。知新宁州,用法绝胥役婪索,民以大欢;未久流贼攻城,世任团兵数百人与搏战,贼众瓦解。时乡邨犹苦盗警,世任一以威信镇抚之,皆慑服,得无事。以克复永淳山泽股匪,功晋同知,赏戴藍翎,署义宁县,摘奸发伏,如在永福时。任满将去义宁,民乞留一载,去之日,民持酒食,饯送塞途。


杨世倬:世任弟也,同治中,亦宦广西,署河池州。州多剧盗,始至,以计禽其渠,遂无敢为剽掠者。兼理南丹州事,州苗民相搏斗,死伤辄数百人,以兵往,则聚众抗官军,世倬入其巢,晓以大义,苗皆驯伏。岁饥,民啸聚一市大掠,世倬曰:“民饥,非欲为盗也”,亲谕遣之,即发廪,劝富家同赈给,变弭而民卒不饥。邻贼犯境,率练勇夜袭之金沙江,贼遁去。受代过庆阳时,黔苗叛,逼郡城,知府知世倬能,固留办贼,乃築土城,濠外设伏深箐中,贼攻土城受创退,夜令壮士踰濠斫贼营,伏兵益起应之,贼骇散,斩获无算,自是不敢复窥,庆阳休之。


杨宗稷:(1863~1932),字时百,号九疑山人,近代琴学大师,为“民国古琴第一人”。十四岁入县学,二十岁学习古琴。光绪二十七年(1901)冬,长沙人张百熙派充管学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复校工作,聘宗稷为支应襄办。光绪三十年(1904)设学部,宗稷被选为学部主事。1906年调任邮政部大臣,迁宗稷为邮传部、交通部佥事,次年张百熙病故,杨宗稷失去依靠,郁郁不得志,只得重新操起缝丝桐,以消永日。为提高琴技,1908年在北京拜著名琴师黄勉之为师。黄勉之评价说:自己授琴数十年,弟子数百,无一能及。从此杨宗稷更爱琴成癖,闻远近有古琴,不惜典衣倾囊索购,先后积琴上百部。1916年,杨宗稷被解除交通部佥事之职,调换外任,10月在洞庭湖,因船只沉没,侥幸得救后,先出管南县、华容、澧县、安乡、后任南县知事。因性格耿介,深感自己不宜从政,1917年10月,辞职回京,购房定居,专门从事古琴教学和琴学理论研究,自号“九疑山人”,自居室为“半百琴斋”,举办九疑琴社,“九疑派”古琴由此得名。此外还有“三雷琴斋”,“舞胎仙馆”之称。1922年春,受聘入北京大学教授古琴,是年冬,又受阎锡山邀请,授琴于太原。1932年病故,葬于北京南府村西山之麓。杨宗稷不仅是当时全国公认的琴界宗师,也是一位琴学巨匠,其子杨葆元,亦为九疑派著名琴家。


杨宗稷从1911—1931年期间,先后写作和刊刻的琴学著述有47卷70余万字,其中主要有:《琴粹》4卷(1911)、《琴话》4卷(1913)、《琴谱》3卷(1914)、《琴学随笔》2卷(1919)、《琴学漫录》2卷(1925)、《琴镜》9卷(1922)、《琴镜补》3卷(1922)、《琴瑟合谱》3卷(1923)、《琴学问答》1卷(1923)、《藏琴录》1卷(1925)、《琴瑟新谱》(1929)、《琴镜续》(1930)、《琴镜释疑》(1931)、《幽兰和声》(1931)和《声律通考详节》(1931)等十五种与古琴相关的著述,后人将其著述为《琴学丛书》,选入《辞海》。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杨宗稷一生藏琴甚富,大部分为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杨宗彩:字松年,宗稷弟也,游学日本,卒业法政大学,归知福建闽清县事,平恕清严,民交口称颂,连任至九年,入为司法部佥事署司长,复出之寿宁、将乐县事。在官兴学校、理教化,盗贼肃清,卒将乐署中。宗稷迎其丧葬之北平而自为兆其左。


宗彩为官一方,均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民国7年(1918)修闽清县志八册。


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

已有0人打赏

已有0人点赞

0人赞
    加载中...
    分享到:

    回复楼主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超级管理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